为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抓好教师“主力军”、课程“主战场”、课堂“主渠道”作用,着力加强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实践经验推广,9月27日我院小语种课程组组织开展了课程思政专题教研活动。
老师们认真学习国家教材委员会近日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并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要依据不同学科特点,结合各学科独特优势和资源,实现有机融入。

日语陈东老师认为:可以结合每课的内容找到个别知识点或者单词,挖掘出可以引申、扩展和升华的点,避免生搬硬套。比如日语的文字,都可以引申到中日的交流史,感受到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可以挖掘出许多思政点。
法语段易老师强调:世界是多元的,各国之间应当充分尊重彼此的文化、价值观,求同存异。正如汉语拼音[a,o,i,u,ü]与法语音标[a,o,i,u,y] 的读音相似,但它们却是两个国家所拥有的语言。在法语课堂上引导学生坚持习近平同志的思想引领,在学习他国语言、感受他国文化的同时,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对外来语言、文化,吸其精华、去其糟粕。
西班牙语雷洋老师认为:在西语课堂中,除了学习扎实的专业语言知识,学生还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了解实事。大多是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拉丁美洲国家积极签署“一带一路”倡议,目前共有19个拉美国家地区加入“一带一路”中国不仅仅是拉丁美洲的一个贸易伙伴,还是拉丁美洲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与为该地区提供融资信贷的最大资金来源国。让学生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给拉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语唐宏宇老师补充道:在思政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中,绝非是对思政元素进行“移植”、“嫁接”的简单说教,而是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最后老师们互相借阅各课程使用教材,并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一致认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是一种人—知互动的学科育人思维,在社会主义大学中,教师应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把高等教育看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教学,并致力于拓展教学的社会功能的一种实践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