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经 贸外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基本要求

西南财经大学经
贸外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基本要求

20185月修订)


学位论文构成要件包括:封面、声明、内容摘要(中、英文)、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及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封面及扉页(见附件一)

2)声明(见附件二)

3)中、英文摘要(见附件三、四)

论文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目的是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对论文有一个简单而又清晰的全面了解,有利于日后其他读者进行检索、查阅,也有利于论文评阅人和论文答辩委员会及学位评定委员会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评价。

论文摘要不能照搬论文写作提纲,也不是论文目录的细化。论文摘要应反映以下内容: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论文的主要贡献(即创新之处,如:选题、研究角度、研究的思路、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资料方面的创新)。

中文摘要要求500-90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基本对应。英文摘要在前,中文摘要在后。英文摘要和中文摘要采用连续编码。

4)关键词(见附件三、四)

论文选取3-6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分别排在中英文摘要的左下方。

5)目录(见附件五)

由于学位论文篇幅较长,应当在正文之前安排一个目录。由论文的篇、章、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

6)正文 (学术型硕士论文不少于20000字,专业硕士论文视四种不同形式而定)(见附件六)

第一章 引言(Introduction

引言(Introduction)是作者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或实验设计、预期后果和意义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引言一般应包括:

1)研究问题的意义;

2)论文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3)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4)需要同读者交待的与论文有关的其它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文献综述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

论文主体

论文主体一般由三至四个部分构成(Chapter Three-Chapter Five ),既分开又关联,从不同角度或方面来论述本文主题;一篇论文必须、也只应有一个中心,要求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从自己所要加以解决或要提出的问题起笔,层层展开。应该对不同观点进行评价、驳论,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应该提出自己的新的观点,不能“述而不作”。

* 结论 Conclusion

引言呼应,对全文作归纳总结,突显作者的学习或研究心得,形成全文整体结构。结论既然不能简单重复研究结果,就必须对研究结果有进一步的认识。结论的内容应着重反映研究结果的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及其适用范围,井可提出建议或展望。

7)注释和参考文献(见附件七)

1)注释:注释既能反映论文作者的研究是否严肃认真,论文中提出的观点是否有理有据,也是为了表明对前人所做工作的承认和尊重,从而避免引起知识产权纠纷的需要。

论文中对于直接引用的文字、数据或事实资料等加以注释;虽然未直接引用,而是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观点,也应采用夹注形式注释其出处;需要补充说明而又不便于在正文中说明的其他问题也应加注说明。例:1. He defined translation as “the most obviously recognizable type of rewriting” (Lefevere, 1992: 12), it has been governed by three main factors.

2)参考文献:列示参考文献可反映作者是否掌握了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主要的、最新的甚至全部的资料,是表现论文学术水平和作者治学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应该列示在论文的研究写作中直接利用的或有直接帮助和启发作用的文献资料,而不是作者读过的全部文献。不仅应列示参考的中外主要著作,还应列示参考的主要论文,外文著作、论文应由原文列出;列示的文献包括著作、论文等理论资料,也应包括统计、工作报告等事实材料,还包括没有正式出版和发表的资料。

论文须在正文后附参考文献,注明文中所有引文的出处和所依据文献的版本情况,包括作者的姓、名;出版年;篇名、刊名、刊物的卷号和期号、文章的起止页码;书名、出版地和出版者。另请在每一文献后加注文献类别标号,专著标号为[M],论文集为[C],论文集内文章为[A],期刊文章为[J],尚未出版之会议论文集内文章为[A],期刊文章为[J],尚未出版之会议论文为[P],博士论文为[D],硕士论文为[MA],报纸文章为[N],其他为[Z]

文献条目按作者姓氏(中文姓氏按其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中外文分别排列。外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献按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外文书名以斜体书写,实词首字母大写;外文论文篇名以正体书写,仅篇名首字母大写。每条顶格写,回行时空四格。文献条目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用序号[1] [2] [3]编号。

8)(附录)(见附件八)

附录是比正文更为详尽的信息的材料。可作为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但并不是必需的。

9)致谢(见附件九)

学位论文的致谢部分主要是对论文中所引用资料的原作者表示感谢、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帮助、指导的个人和单位表示感谢等。

10)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见附件十)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主持或参加的课题,出版的教材、专著、工具书等

11)论文打印及装订

1.打印的论文应由作者亲自校对,保证印刷质量。论文中容许的错漏按正式出版物要求,不能大于万分之一;大于万分之一或小于万分之五应勘误表更正;大于万分之五者为不合格论文,不予评阅和答辩。


2.论文印刷格式要求:

1)纸张:论文用纸一律为A4纸张。

2)正文板式(含版心设置):正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字号为小4号,行距用固定值23;版心设置为:3.9CM,下3.4CM,左3.45CM,右3.45CM,页眉2.8CM,页脚2.5CM。书眉奇偶页不同,奇数页为章节标题,偶数页为论文题目。

(3)标题格式:文中各级标题均加粗。一级标题用小2,二级标题用小3,三级标题用小4,英文字体全部用times new roman;目录中各级标题仅实词首字母大写。

4)图表字号5号,标题加粗;图表上下各空0.5行;表注用小5号。

5)页眉、页脚用小5号。

6)页码标于右下角。


3.封面用学校出版社统一印制的封面。

4.论文装订应按下列次序排列;统一印制的封面、扉页、声明、中外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特别注意:中文摘要至目录用大写罗马字编页码,正文起用阿拉伯数字编页码。

12)附则 本要求由经贸外语学院负责解释



附录:学位论文封面、扉页、声明、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正文、注释与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的规范性格式要求

项目及说明

内容及要求

一、封面

按学校统一要求格式

二、扉页

 按学校统一要求格式

三、声明


对论文内容涉及他人知识产权和对本论文知识产权归属的声明(按学校统一要求格式)

四、中、英文论文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论文的主要内容

论文的主要观点

论文的主要贡献(创新)

中文摘要要求80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基本对应。

中、英(外)文摘要结尾处应加关键词,以便于检索。

五、目录

各级标题仅实词首字母大写,一级标题加粗

六、引言(Introduction

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

研究问题的意义

论文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需要同读者交待的与论文有关的其它问题

七、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文献综述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

八、论文主体

学术型硕士论文主体部分(含前言及结论)字数不少于20000词,MTI论文字数要求视不同论文形式而定。


九、结论 Conclusion

对全文作归纳总结

十、注释和参考文献

注释采用夹注的格式。

参考文献:所列文献来自刊物需注明:作者,年份:篇名,发表的刊物名,期号;所列文献来自著作需注明:作者:著作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十一、(附录)编入正文有损于编排的条理和逻辑性,这一类材料包括比正文更为详尽的信息。附录是作为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但并不是必需的

如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统计表、计算机打印输出件等,以及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其他补充信息

十二、致谢

对资助研究工作的企业、组织成个人、基金;

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

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

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

其他应感谢的组织或个人。

十三、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主持或参加的课题,出版的教材、专著、工具书等。



附件一:封面及扉页格式



(英文)论文题目(小二号times new roman


(中文)中文题目(小四号 华文中宋)



学位申请人:(黑体 小三)

级: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定稿时间:




附件二:声明格式


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华文中宋小二)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人同意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西南财经大学。本人完全了解西南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财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特此声明。



学位申请人:




附件三:英文Abstract”格式

Abstract(小二号times new roman

As an integral part of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metaphor construction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ir Western counterpart that has drawn attention to the rhetorical (Aristotle), conceptual (Lakoff & Johnson 1980) and grammatical (Halliday 1985) features of metaphors. An examination of its characteristics, along with possible ways of translation, assumes urgency at a time when China is re-ascending to global prominence. Historically, etymologically and semantically, the Chinese equivalent to the Western concept of metaphor, yinyu (隐喻), comes from pi () and yu (),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arger philosophical and discursive contexts of Confucianism represented by Confucius (551?-479? BCE) and Mencius (372?-289? BCE), who highlights the explanatory values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The Analects and other classics, Confucius and his followers, while commenting on the Shijing (Book of Songs), developed the ideas of bi () and xing (). Bi, meaning to compare, is to seek certain vehicles to explain tenors via association based upon recollections, and xing, literally to begin, to mention one object in order to invoke an enchantment before associating it with another one (tenor). Bi and xing, together, achieve metaphorical effects. Throughout history, Chinese has resorted to various ways to construct metaphors. In particular, numerous images and imageri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refer to certain bailments of life and sentiments. Thus the moon is no longer the moon; and more often than not, it refers to one’s sense of home and nostalgia. In addition, some Chinese four-character idioms, allusions can also be deemed as metaphor.

In this thesi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organically interwoven, with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metaphor as its diachronic dimension and the research of metaphor at different language levels as synchronic dimension. Chinese metaphor justifies itself by virtue of Chinese connatural appetency as a metaphorical language and its inherent metaphorical thinking influenced by three main philosophical thoughts. The documentary method is applied throughout the whole research. Accordingly, the thesis is presented with vivid examples to illustrate Chinese metaphor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different methods of metaphor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the present study furthers researching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taphor. The thesis deems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as its guideline for metaphor translation, and some causes fo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 have been revealed. Meanwhile, five specif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provided and illustrated by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Since the study of metaphor is becoming heated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especially for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 author tries to research Chinese metaphor construction ways by examining its generating mechanisms and its embodi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from a panoramic angle of view. The Chinese metaphor boasts its unique styles and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tudy, the thesis attempts to provide helpful references for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ng Chinese metaphors into othe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Key words: Chinese metaphor construction; Rhetoric metaphor; Cognitive metaphor; Grammatical metaphor;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ntertextuality




附件四:中文“摘要”格式

 要(华文中宋小二号)

汉语隐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建构方式与以修辞学(亚里士多德),概念隐喻(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和语法隐喻(韩礼德,1985)为研究中心的西方隐喻有着显著的差别。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以及中华文化的勃兴,考察并解析汉语隐喻建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翻译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从历史角度、词源学和语义角度上讲,汉语中与西方Metaphor”概念相对应的“隐喻”来源于“譬”和“喻”,这与孔子(约公元前551-479)和孟子(约公元前372-289)所代表的儒家哲学和话语语境紧密相关,二者强调修辞手法的解释功能。孔子及其弟子在给《诗经》做注时,在《论语》和其他经典著作中发展出了“比”和“兴”的概念。其中“比”是指“比较”,是基于经验、通过联想的方式,寻找某种喻体以达到解释本体的效果。而“兴”从字面上讲是指“开始”,意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比”“兴”二者一起实现隐喻的效果。除此之外,纵观历史,汉语也寻求诸多其他不同的方式来构建隐喻。古人们尤其善于搭建意象来抒发情感和对生活的寄托。也正因为如此,月亮不再单纯地被理解为月亮,更多情况下,它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除此之外,其他诸如一些四字成语和典故也被视为汉语隐喻建构的方式。

本篇论文的理论框架是通过历时的隐喻研究发展和共时的语言不同层面两个维度有机建立起来的。汉语隐喻这一现象受其“隐喻性语言”身份的内在倾向的影响,同时也随着三大主要哲学思想在汉民族文化中的不断渗透而得以强化。本文在对汉语隐喻的研究中,使用了文献法。因此,通过形象生动的例句,阐述了汉语隐喻的建构特点。在总结和分析了汉语隐喻建构的不同方式的基础之上,本文将所得经验运用到翻译中,进一步研究汉语隐喻的翻译。笔者将“互文性”理论视为隐喻翻译提纲挈领的指导方针,并在行文中揭示了隐喻在英汉语言中呈现异同的根本原因。基于以上分析和对具有代表性的隐喻例句的实际翻译运用,本文还提出了五条具体的翻译策略。

近十几年来,对隐喻的研究如火如荼,其中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尤为甚之。遂笔者试图通过全面的角度来考察隐喻的生成机制以及在不同语言层面汉语隐喻的具体体现。汉语隐喻具有独特的隐喻建构形式和特点。通过分析和总结汉语隐喻建构的不同方式,本文将为理解汉语隐喻以及对汉语隐喻的翻译提供有效的指引。


关键词:汉语隐喻建构;修辞隐喻;认知隐喻;语法隐喻;隐喻翻译;互文性















附件五:学术型硕士论文“目录”格式

Contents(小二号times new roman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

1.3 Methodology of the research 2

1.4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2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4

2.1 Study of metaphor 4

2.1.1 Study of metaphor abroad 4

2.1.2 Study of metaphor at home 5

2.2 Study of Chinese metaphor construction 6

2.3 Study of Chinese metaphor translation 7

2.4 Summary 8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9

3.1 Western theories of metaphor 10

3.1.1 Rhetoric metaphor 10

3.1.2 Cognitive metaphor 11

3.1.3 Grammatical metaphor and its nominalization 14

3.2 Chinese Research on metaphor in rhetoric, cognitive and grammatical aspect 16

3.3 Three main language levels 18

3.4 Intertextuality and metaphor translation 19

Chapter Four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 construction 21

4.1 Diachronically: Chinese tradition of metaphor construction 21

4.1.1 Two connatural appetencies 21

4.1.2 Chinese traditional metaphorical thinking 23

4.2 Synchronically: Different embodiments of metaphor in Chinese 29

4.2.1 At the level of Chinese word 30

4.2.2 At the level of sentence 36

4.2.3 At the level of text 38

Chapter Five implications in translation 43

5.1 Causes of metapho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 Chinese 43

5.2 Seve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hinese metaphor 43

Chapter Six Conclusion 49

6.1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49

6.2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49

6.3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50

6.4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50

References 52

Acknowledgements 55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6


















附件五:专业硕士论文“目录”格式 (应使用英文撰写,参照学术型硕士论文“目录”格式)

口译实践报告目录框架:

 录(华文中宋小二号)

第一章 任务简介…………………………………………………………………1

第二章 任务过程描述……………………………………………………………5

2.1译前准备阶段………………………………………………………………6

2.2口译进行阶段…………………………………………………………… 13

第三章 相关理论框架(此部分必须和后面的案例分析相关)……………  18

第四章 案例分析……………………………………………………………….25

第五章 口译实践总结………………………………………………………… 32

参考文献…………………………………………………………………………38

致谢………………………………………………………………………………46




附件五:专业硕士论文“目录”格式 (应使用英文撰写,参照学术型硕士论文“目录”格式)

笔译实践报告目录框架:

 录(华文中宋小二号)

第一章 任务简介…………………………………………………………………1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 5

第三章 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包括理论框架) …………………………….18

第四章 案例分析……………………………………………………………….25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32

参考文献…………………………………………………………………………38

致谢………………………………………………………………………………46











附件五:专业硕士论文“目录”格式 (应使用英文撰写,参照学术型硕士论文“目录”格式)

实验报告目录框架:

 录(华文中宋小二号)

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实验方法……………………………………………………………… 5

第三章 实验过程及结果……………………………………………………  18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25

第五章 结论……………………………………………………………………32

参考文献……………………………………………………………………… 38

致谢…………………………………………………………………………… 46











附件五:专业硕士论文“目录”格式(应使用英文撰写,参照学术型硕士论文“目录”格式)

调研报告目录框架:

 录(华文中宋小二号)

第一章 引言………………………………………………………………………1

第二章 调查目的与方法…………………………………………………………5

2.1调查目的………………………………………………………………………6

2.2调查方法…………………………………………………………………  7

 2.2.1问卷设计…………………………………………………………… 10

2.2.2调查对象…………………………………………………………… 12

2.2.3调查过程…………………………………………………………… 15

第三章 调查结果……………………………………………………………   17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25

第五章 总结…………………………………………………………………… 29

参考文献…………………………………………………………………………32

致谢………………………………………………………………………………36




附录六:正文格式

1Introduction  (级标题小二号加粗times new roman

1.1 Introduction  (二级标题级3加粗times new roman)

1.1.1 Introduction  (三级标题小4加粗times new roman)


Table 1  The name of the table(五号times new roman)(图表上下各空0.5行)

Time

Location

……

……

……






Note: ******. (小五号times new roman) (图表上下各空0.5行)



附录七:注释和参考文献格式

一、注释

1. 夹注

凡引用别人观点,应在文中用夹注说明:

1)(作者,年份:页码)。

例如:“意义”定义为“意义是意指过程的产物或结果,意指过程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对指称(包括物质指称、关系指称和抽象指称)的观念化;由此可见,意义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观念化了的指称”(刘宓庆,2000318-319)。

2) 作者姓/名(年代:原文页码)

例如:Leather (1983: 204)认为“音段音位层面的迁移是受本身制约的,而超音段音位层面的迁移具有聚集性,因此更为严重”。

3)(作者姓/名年代)

例如:研究表明,可控因素通常包括动机、观念和策略(Wenl993文秋芳、王海啸,1996)

4)作者姓/名(年代)

例如:Halliday (1985)认为,从语言的使用角度看,情景语境中有三个因素最为重要。

5)当引用部分为完整的一句话且在句子中具有独立性时,引号内应保留句号,夹注位于引号之外。

例如:“有了交际的总目的,就会在说话中将目的分建成一个个说话意图,贯彻到话语中去,..(否则)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就无法开始或者中途失败。”(钱冠连,2002151-152

张佩瑶认为:“翻译观不断重构的现象,可以用理论出于实践这个定律来作解释——新的翻译实践出现,需要有新的翻译观——但也可以用我国传统思想来做解释。”(200931

2、脚注

对文章正文内容的解释性说明和补充说明,可用脚注。注号①、②、③、④,或1234等请放在标点符号之前。

二、参考文献

文献类别标号如下:专著标号为[M],论文集为[C],论文集内文章为[A],期刊文章为[J],尚未出版之会议论文为[P],博士论文为[D],硕士论文为[MA],报纸文章为[N],词典及其它未说明的资料为[Z]。电子参考文献类型的标识:数据库为DB,计算机程序为CP,电子公告为EB。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磁带为MT,磁盘为DK,光盘为CD,点击网络为OL。请以[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的形式表示电子参考文献的类型及载体,如[J/OL]表示网上期刊文章,[C/OL]表示网上析出论文集。 文献条目外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用序号[1] [2] [3]。具体样例如下:

a、专著类

[1] Gile, D. 1995.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in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 Lefevere, A. 1992a.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M]. New 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3]Lefevere, A. 1992b.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4] Venuti, L. 2004.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 2n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5] 董乐山. 1997. 文化的误读[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 赵凯华,罗蔚茵. 1995. 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者不超过3个时,全部照录。超过3个时,只著录前3个责任者,其后加“,等”或与之相应的词,英文文献用“, et al”。无责任者或主要责任者情况不明的文学,“主要责任者”项应注明“佚名”或与之相应的词。)

b、译著

[1] Heidegger, M. 1984. Holderlin’s Hymn “The Ister” [M]. trans. by William McNeill and Julia Davis. Bloomington and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 Bell, R.T. 2005. 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M]. 秦洪武,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期刊类

[1] Gutt, E.A. 1990. A theoretical account of translation-without a translation theory[J]. Target, (2): 135-164.

[2] 王恩冕. 2008. 从母语译入外语:东亚三国的经验对比[J].中国翻译 (1): 72-75.

d、论文集类

[1] Bassnett, S & Lefevere, A. 2002.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Newmark, P. The theory and the craft of translation [A]. In V. Kinsella (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s: Surveys[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79-100.

[3] 孙艺风. 2000. 文学翻译的过程[A]. 谢天振.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6-72.

e、 报纸文献

[1] 丁文祥. 2000-11-20. 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15).

[2] 张田勤. 2000-11-12. 罪犯DNA库与生命伦理学计划[N].大众科技报,(7).

f、电子资源

[1] 许均. 2009-11-9[2011-3-10]. 新中国翻译研究六十年[EB/OL].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zgyxd6/2009-11/09/content_18853197.htm.

(第一个日期为出版日期或最后修改日期,方框中的日期为引用日期)

[2] 江向东. 1999[2000-01-18]. 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处理与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J/OL]. 情报学报(2): 4. http://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l/qbxb/qbxb99/qbxb990203.

g、学位论文

[1] 张志祥. 1998. 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的应用[D]. 北京:北京大学.



附件八:附录格式

Appendix(小二号times new roman)

Appendix OneQuestionnaires(小三times new roman

   (小四times new roman

Table 1  The name of the table(五号times new roman) (图表上下各空0.5行)

Time

Location

……

……

……






Note: ******. (小五号times new roman) (图表上下各空0.5行)



附件九:致谢

Acknowledgements(小二号times new roman)

(小四times new roman


附件十: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华文中宋小二号)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在读期间已发表的专著、论文、课题、教材、工具书等)

序号

刊物或出版社

排名情况

备注







附件十一:封底式样














































Copyright@2021    西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Allrights Reserved  |  jmwy.swuf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