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行第六期“研究生学术沙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研究

2023年10月23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外国文学方向带头人、钱端升青年学者张磊教授应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中心邀请,做了一场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沙龙讲座。

张磊教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作为开场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张磊教授着重强调总书记的后半句“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外国文学要有与国外共同特征对话的空间,但同时又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路径,因为国际化不等于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也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兼具本土立场与国际视野,兼顾国家战略性、服务人民性与学术性本身,兼顾外国文学的跨学科性与学科本身特性的外国文学研究,才能真正反映并有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在谈到如何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落实到外院学子的论文选题中时,张磊教授做了如下回答:1.“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可以和很多话题相关联相连接。在今天文学研究中,我们不得不做这样的思考,作为外国文学的学者或者学子,我们无法与社会相隔绝,无法做到“遗世而独立”。同学们必须要思考研究者、研究的话题与实际日常会有怎样的联系,与所处的时代会产生怎么样的联系。2.时代需要新生力量,新生力量同时会重新塑造时代。我们不能一味地满足社会和时代。What matters is quality not quantity. 在社会变革中,文学人如何正确理解时代的召唤,如何参与到时代的浪潮中,这正是我们作为文学人应该思考的问题。3.围绕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这样一个话题,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我们应呼应时代回应时代的响声,而不是做时代的附庸,我们要做时代的弄潮儿而不是被裹挟着往前走。4. 要有意识地做到“问题化”。当我们在借用西方学者的理论时,要有辩证的思考。一味地采用著名理论将不利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我们要做的是,不论理论的对错,先检验理论。不能被动接受一个理论,同学们需要努力做到“博览群书视通中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客观的观点看法。

沙龙的最后,张磊教授在激情四溢的语言中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当下,我们外语人、文学人应当顺应时代,做弄潮儿而不是被裹挟。外语人需链接已有的资源,活用资源,整合资源,最后做到服务自己的同时也服务社会。(撰文/姚宇;初审/肖庆华、裴佩;复审/罗燕;终审/张家瑞)


Copyright@2021 西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Allrights Reserved | jmwy.swuf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