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由四川省教育厅主办,西南财经大学承办,四川外国语大学、中语智汇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协办的四川省大学生国际商务谈判大赛于10月12-13日在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举行。

本次大赛分为校内选拔赛和决赛两个阶段。10月12日下午,校内选拔赛于经世楼进行,共有36支队伍分别于4个赛场进行了理论测试。
30余支优秀队伍进入决赛
共同演绎智慧与策略盛宴
10月13日上午,开幕式在弘远楼105举行。西南财经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廖春华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张家瑞教授、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曦凤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学院院长胡文飞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林明金教授,中语智汇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叶麟、副总经理邱泽平出席,学院副院长车瑜主持开幕式。
“近年来,学校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革命和教育变革的时代趋势,提出并深入推进‘建设新文科、引领新财经、创造新优势’战略实践,前瞻布局了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财经’学科专业。”开幕式上,廖春华介绍了西南财经大学的发展历程、学科优势,并总结了多年来学校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同时,她进一步回顾了西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办学历程,阐述了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此次比赛,四川省共计10余所高校36支优秀队伍进入决赛,相信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大家将共同演绎一场智慧与策略的盛宴。”

“自建校以来,学校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金融学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同时,张家瑞教授在致辞时介绍了西南财经大学的办学特色,强调学校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紧跟时代发展,响应国家需求。他总结了该校外国语学院的办学成果,表示该学院一直以来顺应时代潮流,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希望大家能够在比赛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竞技的舞台上,展示出你们的才华与风采,愿你们在此次比赛中不仅赢得尊重,也收获友谊。”

叶麟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此次商务英语谈判大赛开展的必要性,介绍了中语智汇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的最新发展成果,表达了对国际商务语言服务等领域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

随后,评委代表就公平竞赛、遵守规则进行宣誓,选手代表对诚信参赛、谦学进取做出承诺。

据悉,此次大赛围绕“智慧商谈,合作共赢”,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突出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对学生的外语及商务谈判能力进行综合考核,激励学生扎根中国文化、开拓国际视野。
选手比拼尽显商务谈判能力
共4组参赛队伍斩获一等奖
当日上午,在志愿者们的引领下,各参赛队伍来到相关9个指定分会场进行了第一、二轮商务谈判。经过激烈的角逐,共有十支队伍进入决赛,并于当日下午进行了第三轮商务谈判。

“We have other options. FOB is for free on board .”当日的决赛如火如荼的展开,选手们纷纷展现出了优秀的英语水平和商务谈判能力。比赛十分激烈,场外气氛却很轻松,没有剑拔弩张的气氛,有的选手们还在场外相互小声的请教着,他们彼此通过交流,磨炼英语水平以及商务谈判技能,收获友谊。
“建议大家要在营造良好的谈判氛围基础上,以跨文化谈判视角充分理解关键信息,正确使用国际商务术语,在谈判过程中有效利用资源以提供多种可替代方案。”江西财经大学张曦凤教授作为评委代表对决赛队伍进行点评时高度肯定选手们在谈判中展现出的策略、技巧和能力,对谈判立场和底线的设定,以及所展现出的丰富多样的谈判风格。她还就如何更好地进行商务谈判提出了建议。
在为期两天的比赛中,来自四川省多所院校的36支队伍进行了精彩对决,尽显谈判魅力。历经大浪淘沙,比赛最终产生商谈精英14人;4组一等奖、7组二等奖、11组三等奖。其中,西南财经大学“审计会计不如我们的妙计队”、内江师范学院“怎么说都队”、西南财经大学“亚比囧囧囧队”、成都工业学院“了不起的临时军”这4组参赛队伍荣获一等奖。

推动“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
为培养优秀商务人才铺下基石
10月13日举行闭幕式,西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严荣致辞,他代表西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向各主办单位、参赛选手以及各工作人员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对各参赛队伍的智慧与才华给予高度的肯定。严荣指出,此次大赛将在高素质商务人才培养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将更进一步推动商务谈判领域纵深发展。

四川省国际商务谈判大赛成功举办,体现我校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本次大赛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商务谈判实践平台,全面推动了“教、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培养了适应当前国际经贸模式、具备新时代背景下商务谈判必备素质的优秀商务人才。学院将继续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为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提供有效支撑,真正落实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撰文/卢佳美 谭琳;初审/罗晗葳、裴佩;复审/罗燕、车瑜;终审/严荣、张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