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举办“囚掳叙事与美国种族话语建构”学术讲座

10月18日下午,于通博楼C407教室迎来了一场题为“囚掳叙事与美国种族话语建构”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外国文学》杂志主编金莉教授作为主讲嘉宾,由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肖庆华老师主持,吸引了学院师生积极参与。

金莉教授是美国女性文学、美国小说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曾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现任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讲座深入浅出,从囚掳叙事的历史演变出发,探讨了这一文学体裁如何反映并塑造了北美殖民地的意识形态,以及它在美国种族话语建构中的作用。讲座逻辑严谨,首先对“囚掳叙事”进行了定义,解释了这一文学体裁的起源和特点。囚掳叙事是北美殖民地时期流行的一种文学形式,主要描述了白人定居者被印第安人俘虏的经历,这些叙事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而且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对北美殖民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教授深入阐述了玛丽·罗兰森的囚掳叙事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罗兰森的《关于玛丽·罗兰森夫人被俘以及被释的叙事》,展示了罗兰森如何通过个人经历,打破了当时男性主导的文学叙事传统,为白人女性在文化上的自我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罗兰森的叙事不仅记录了她被印第安人俘虏的亲身经历,而且反映了她对于印第安文化的理解和对于白人殖民者文化偏见的批判。金教授进一步探讨了罗兰森的叙事如何成为文化越界的典范。金教授指出,罗兰森的经历和写作,不仅挑战了当时对于印第安人的刻板印象,也为白人女性在文化和宗教上的自我认同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罗兰森的叙事,我们可以看到,白人女性在与印第安人的接触中,如何跨越文化界限,重新审视和构建自己的身份。最后,金教授深入探讨了囚掳叙事的多层次意义,她指出,囚掳叙事实质上是美国领土扩张的文本化辩护,同时在文化话语中强化了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通过对白人殖民者视角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这些叙事如何构建了对原住民的刻板“他者”形象,并讨论了这一形象如何在美国的历史记忆和边疆神话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肖庆华老师对金莉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并鼓励在场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现场师生积极提问,与金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本次讲座是外国语学院“多丽丝•莱辛与跨界”国际学术会议系列学术活动的一部分,旨在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将继续举办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活动,提升学术氛围,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撰文/刘力嘉;初审/肖庆华;复审/罗燕;终审/张家瑞)



Copyright@2021    西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Allrights Reserved  |  jmwy.swuf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