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师生走进杜甫草堂共探中国文化遗产翻译与传播新路径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 4月22日下午,在罗列教授和龙彧老师的带领下,学院师生一行5人走进杜甫草堂,与博物馆专业人员深度沟通,从翻译、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播的视角,对杜甫草堂展陈文字与讲解词的英文文本如何进一步优化,展开了深入研讨。杜甫草堂博物馆产业发展部负责人黄萍、产业发展部杨惠岚、展陈设计部周以恒和双语讲解员杨舒婷等,热情接待并全程参与讨论。

罗列、龙彧老师从受众需求和跨文化沟通出发,指出博物馆展陈文字及讲解词的翻译,应充分考量多元文化背景差异与不同年龄受众的需求,以实现更高效的交流效果。目前馆内的展板文本与讲解内容仍存在优化空间,而推动翻译质量的提升需要多方合作,未来需加强与杜甫研究专家、博物馆学术研究部门的深度交流与协作,共同探索文化传播的最佳路径。

周以恒、杨舒婷围绕展陈设计和讲解词优化,分享了提升国内外游客参观兴趣和缓解观展疲劳的创新思路。例如,在向国外游客介绍馆内楹联书法时,可引入西方花体英文的艺术美感进行类比;在介绍杜甫所处时代背景时,可关联西方同时代的历史大事件,以具象化的文化符号打破跨文化认知的壁垒,使国外游客更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杨惠岚从多元文化场景出发,分享了杜甫草堂博物馆在廉洁主题、书画艺术、临时展览和楹联文化等方面的讲解设计构想。通过差异化的内容策划与沉浸式的叙事构建,为广大游客打造层次丰富的游览路线,进一步激活杜甫草堂的当代生命力。此外,学院三位研究生同学先后分享了自己对于博物馆展陈和讲解的感受,并提出建议。

双方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持续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把翻译专业知识与博物馆文化传播实践紧密结合,共同探索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新模式,为杜甫草堂文化“走出去”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实现共赢。未来,双方还将在更多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助力杜甫草堂这颗文化明珠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撰文/左晨茜;初审/罗列、龙彧;复审/罗燕;终审/张家瑞)


Copyright@2021    西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Allrights Reserved  |  jmwy.swufe.edu.cn